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

[引用]你需要一個經紀人

以下內文引用自orbis

一位在公關公司工作的朋友,打電話來託我幫她找有人氣的大學生音樂人,內容都沒什麼問題,但結尾附帶了一句說,不要有經紀公司的,比較好配合,讓我忍不住笑了一下。

不知從何開始,「經紀」在台灣成了惡魔般的字眼,合作廠商聽到「經紀人」就直覺難以應付、難搞、哄抬價格等等,甚至有很多人會說,透過經紀人根本不 知道最後有多少錢是真正會到音樂人口袋。是因為媒體上總是有太多經紀人跟明星之間合約糾紛的新聞嗎?還是有太多人吃過經紀人的虧,由此而來的經驗談?

然而實際的情況是,每一位創作者都很希望自己有位經紀人。對任何藝術領域的創作者來說,經紀人這個角色都是無比重要的,即使是在其他商業領域,也有 所謂產品開發人員、生產者與業務員的角色分工,同樣的創作者一樣需要有這樣的業務員,來將他們的創作轉化成經濟收入,才能投入更多時間資源心力在創作上 面。經紀人的角色,對創作者來說無比的重要,他可能同時擔任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樑,適當的傳達創作者的形象與聲音給每一位觀眾聽眾。經紀人也擔任 了許多協調的角色,包括各種藝術跨界合作的媒合,各種與商業活動合作的協調洽談,沒有經紀人的創作者,只能孤軍奮戰並親上火線,如老王賣瓜般跟廠商討價還 價,要能成功扮演這角色有許多特質需求,是跟創作者本身的特質相違背的。

一位成功的經紀人,懂得如何安排創作者出現的姿態,懂得如何打造創作本身的價值,能成功協調廠商的需求與創作者的需求,讓文化跟商業掛鉤,創造雙方 互利的條件。照理來說,廠商應該要歡迎經紀人這樣的角色,幫他們搞定創作者,創作者也應該愛護經紀人,幫他們創造經濟收入,然而要養成一位優秀的經紀人非 常困難,優秀的經紀人要能跟優秀的創作者順利合作也是非常困難。經紀人需要前瞻而銳利的眼光,才能看出一位未經琢磨的創作者的潛力,需要敏銳的市場嗅覺, 知道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聲音,才能成功殺出一條血路,需要靈活的手脕,才能結合各方資源輔助創作者,需要絕佳的談判能力,才能取得最有利於創作者的合作條 件。很多時候,經紀人都需要果決的判斷力,找到一條最好的路讓所有人皆大歡喜。

在台灣的獨立音樂領域裡,非常缺乏經紀人才,現有的經紀公司不過就那幾家,其中又幾乎都是從主流出來的,許多觀念與價值,都與獨立樂團格格不入,也 因此這十餘年來,有非常多慘痛的經驗發生在許多原本可能有大好前程的樂團上。然而,要能培養出專業人才,是需要非常多資源與時間的,獨立音樂的資源顯然仍 無法養活多少經紀人,獨立樂團的概念與數量更是這幾年才達到一個可操作的規模,有無數的人嚐試過獨立樂團的經紀工作,但多戰死沙場。很難推論其失敗的因 素,畢竟有太多複雜的情況,但若參照國外發展的經驗,也許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。

在歐美,經紀公司與表演經紀公司是完全分開來的,經紀公司主責樂團的經營規劃、宣傳、發片等等事宜,而表演經紀公司就是只做接洽活動、談價碼等等, 即使是樂團文化相當成熟的日本,也沒有分工的這麼細。究其原因可能還是跟其市場規模巨大、地幅廣大有關,光安排演出這件事情就已經非常複雜,一站一站之間 的安排,城市跟城市之間距離與時間的計算,各地表演場地的接洽,都有太多的複雜性。反觀台灣,小型表演場地屈指可數,且都難以達成經濟規模的收支平衡,台 灣樂團沒有代為接洽小型表演場地的需求。另一方面,台灣的獨立樂團比較需要的,是去搞更多宣傳曝光機會,接更多價碼更好的表演,而這些資源往往也掌握在主 流音樂圈的人脈裡面,然而如果一位獨立樂團經紀人,只做一支樂團,要做到多大才能養活這名經紀人?也許這也是為什麼,國外往往是一名經紀人就負責動輒十到 二十支樂團。

一般商業活動的邏輯是這樣,一定要找來一個知名度夠高,風格又適合活動屬性的藝人,如此的話再多的價錢也可以付,音樂演出的內容品質反而是其次。相 反的,一般獨立樂團本來就難以符合這類活動的需求,但如果在台灣獨立樂團只能不斷尋求更多商業活動的機會,就想養活經紀人幾乎可以說是緣木求魚,畢竟主流 藝人參加一場商業演出的價碼,動不動就是獨立樂團的十倍甚至百倍,雙方的立基差異太大了。因此獨立樂團的經紀人,可能要更全方位,規劃小型售票演出、宣傳 賣票,規劃各種周邊商品創造更多收益,並且夾縫中求生存取得更多曝光機會,逐步增加曝光機會提高知名度,並且維持表演的高品質,取得正向的循環。而樂團的 集團化作戰更是重要,不同的音樂風格有不同屬性的活動合適,一個活動預算有可能高可能低,並不是每場活動都需要超級巨星,也很多活動同時需要好幾組樂團, 也很多時候剛好一個週末許多團的時間都卡滿了,也因為這樣,歐美那樣管理一二十個樂團的經紀人,似乎就比主流藝人與經紀人一對一的方式合理的多了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